close

砂之器配圖.jpg

攝影:蘇仁浩

《砂之器》感想

林淑嬌

 

前言:

(本文為《道德經》最終回分享會選播之影片《砂之器》的觀後感)
 

  本次《道德經》最終回分享會,大鑑導師選播了一段影片給同參觀看,並希望同參參思、反觀。
  影片為1974年的日本電影《砂之器》的片段。
  《砂之器》的原著是一本日本經典的推理小說,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,這次分享的版本是由野村芳太郎執導的電影版本。
  故事大致描述鐵路上發現一具無臉屍體,於是警方開始追查事件始末。
  另一條線是一位知名音樂家,他其實有個諱莫如深的身世背景,他的父親是一位痲瘋病患,自小就跟著父親四處流浪,因為痲瘋病,讓父親極不受待見,走到哪,就被驅趕到哪,而小男孩也因為跟隨父親顛沛流離地生活著,無法過上正常的人生,不僅飽嚐世態炎涼,更常被欺侮凌辱。
  直到遇到一位好心的警察,主動伸出援手幫助這對父子,警察先是安排將父親送去收容痲瘋患者的安養中心,又將男孩送往另一個地方,被人領養,讓男孩終於可以像一般小孩那樣開始正常的生活。
  幾十年後,男孩長大成人,成為了一位著名的音樂家,當初那個好心的警察特別來找音樂家,想告知他父親的下落,因為在警察記憶中,這對父子當初相依為命,親情至深,料想音樂家也會想知道年邁父親的蹤跡的。
  沒想到的是,音樂家因為不想讓他人知道這段難堪的際遇,竟然殺死了警察,乃至為了不讓人發現死者的真實身份,進而殘酷地將其毀容,不僅恩將仇報,還行此禽獸之舉……
  這次選播的片段便是音樂家在演奏時,內心回想著與父親顛沛流離的歷程,而演奏的曲目,則叫做「宿命」。
  導師言:「播放本片,即希望同參多聆聽、回觀,好好凝觀一個人的『逐物迷己』以及失其純真本處……再思考、對比老子的『能嬰兒乎?』和宗門的『但莫染污』。
  也作一作『內外觀』――檢視一下自我又是如何漂流、迷染的……
  曲名『宿命』,但那真是宿命嗎?佛法中究底有否『宿命論』?」
 

感想:

  個人未看過「砂之器」完整的影片,故就此次禪堂《道德經》課程圓滿日所播放約十分鐘的影片(主題音樂「宿命」)、及睿邨師兄的影片介紹,分享如下:

  一、《道德經》第50章:「生之徒十有三、死之徒十有三、人之生動之死地者,亦十有三。」
  老師上課針對上述有獨特的詮釋:(佛法中有所謂的「定業」、「不定業」)
  1、「生之徒十有三」:對照「定業」中的「定活」。
  2、「死之徒十有三」:對照「定業」中的「定死」。
  3、「人之生,動之死地者,亦十有三」:對照「不定業」。
  🔺上述第3項,係指人活在世間,所經歷的種種憂患、痛苦、及各種變數、各種因緣⋯⋯,這種生死的「不定」全由個人的緣命、及個人的「心意識、意志」而決定的!
  如同此片的音樂家,他是可以選擇的!——可以「莫忘初心」、「轉識成智」去轉化和消化那個境界,真誠面對年邁的父親!
  ——亦可以為了自己的「榮觀」而選擇遺忘(但其實深潛藏識、怎能忘?)、喪心病狂的去殺人!
  結局真的就是「宿命」、殺人須付代價!一切「榮觀」如夢幻泡影。

  二、上面累積已經有「十分之九」,那麼剩下的「十分之一」是什麼呢?
  ——指大修行人,已經超乎生死,不是生死所能夠拘控的!是難得一見的!也是大眾所不能知道的!
  ——亦是我們修行追尋的目標!

 
更多精彩好文,請進大鑑禪學會網站 👉 https://www.enlightened-mirror.org.tw/
arrow
arrow

    apollochen09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